top of page

工作數年後的築夢路程 - 歐陸博士申請

  • dechuanjheng
  • 2023年8月23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23年9月15日

Preface | 前言


這篇是歐陸博士申請準備的過程紀錄。碩班畢業後,一直有到歐洲國家擔任研究員的想法,換個環境生活,也是非母語人士更方便在當地工作的方式。想說先累積些工作經驗後再出去,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尋自己更適合的研究方向,結果一晃畢業了好幾年,1年服役、4年半工作,經過近6年後,再度踏入一個新的旅程與挑戰。

歐陸博班的資訊相對不多,自己也花很多時間拜讀,想不到自己真的也走了一回,因此反芻整理一下心得,向許多引導我至此的文章致敬,更為給申請過程中迷惘與挫折的人們鼓勵。


Keywords: 地球觀測、衛星遙測、都市計畫、工作數年, 低GPA, 跨領域


1. 前期-釐清目標和實踐


我算是具有對於有興趣的事物,會特別深入鑽研的特質。因為年少不懂事大學前期低GPA,不過後來浪子回頭,透過應屆考上考試院的技師高考,並積極參與各種競賽證明我對這個領域的熱忱。研究所剛畢業後雖然有讀博的想法,但還沒有釐清具體的研究方向,只是覺得都市計畫領域因為涉及法規和行政,很需要精通當地語言,因此有個想法是發展空間數據分析領域,應該比較有機後透過英語學習和就業。後來申請時就打算從空間規劃,邁向地理學院的地球觀測(都市計畫在德國通常歸在建築學院)。以下就從前置、申請及面試階段分享歷程。


1.1 確認目標與動機


工作幾年熟悉後總是讓人感到平穩安逸,但想著:如果我持續現在的生活,5年後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或許獲得升遷,或許一樣是組織的螺絲釘? 在我從事技術研發時,總覺得許多知識似懂非懂,也因為資源與制度限制,總覺得無法發揮自己完全的潛力。另外也很幸運在職場上有職位調動的機會,從都市規劃到空間數據分析。過程中好像攀上了一個目標山頂,但實際上卻只是一座的讓人休息片刻的假山頭,自我探索的路徑方延伸。因而決定開始實踐曾經的理想 - 投遞博班職缺,繼續精煉自己的專業。


1.2有系統學習+應用實踐


因緣際會下開始接觸AI衛星影像分析,覺得是很不錯的跨域結合契機,因此開始培養這方面的知識,包含公司培訓、旁聽、自學、註冊隨班附讀、參與競賽,以及在工作中實踐應用。


語言則一直是我的困擾,我後來嘗試直接從應用面著手,例如直接練習未來會用到的面試、撰寫未來的申請文件、甚至寫英文期刊等。從有興趣的面向著手,動力會比較強烈。除了報名一些線上課程,也找了線上外師練習面試,並參與了王梓元英文學術寫作課程,對寫作幫助很大。大家常說高中是英文最好的時期,但我一直跟朋友開玩笑我的英文此時此刻是最好的,因為從沒好過,所以只好持續學習XD 經過前述的方式持續練習後,後來在上課過程中還曾被老師說程度不錯! 看來持續從應用面著手和善用零碎時間練習,也同時可以讓英文程度在不知不覺中提升。



2. 職缺申請準備


2.1 找尋職缺


歐陸的博士生是一份師徒制的工作,一般有薪水也得要繳稅。例如説研究室有個明確的計畫,就有固定配額的博士職缺,也因此職缺條件會比較明確,一年四季都有可能釋出。曾聽朋友說這種說開放職缺競爭激烈不好申請,但聽一位德國回來的老師曾經分享”在德國做博士研究,就盡量要跟當地人做一樣的事情”,因此我就走上開放職缺申請這條路。


網路上有很多搜尋職缺的文章,這邊就稍補充下自己搜尋上的經驗,主要包含兩種方式:第一種是透過研究員職缺的平台搜尋(如:Academic Positions, researchgate, scholarshipdb等)我會設定關鍵字並在notion記下網址定期去看。第二種是從學校著手,例如德國U15(研究型大學聯盟)、TU9(理工大學聯盟)、荷蘭4TU(理工大學)等學校配合關鍵字去查詢相關系所及研究室,找到有興趣的就存下來,定期追蹤,有時候相關職缺只會在研究室網站公告。



2.2 定位方向


研究方向大概是整個環節最重要的支點。準備初期,我沒事就會逛逛相關研究室網站,看他們關注什麼議題、做了什麼計畫、最近的發表和以往開出職缺的內容等。同時去設想自己可能的研究方向,初步擬定了:(1)氣候變遷下空間規劃調適、(2)自然災害與空間規劃、(3)AI及衛星分析應用。這三個研究方向其實也不盡然完全獨立,比較像是三個圓圈然後都有部分的重疊。前兩個項目算是我碩論的延續也比較相關,第三個則是畢業後所學和想跨領域的部分。


2.3 申請文件


最能夠體現研究方向的申請文件莫非是Cover letter (Motivation letter),可以表達候選人和該職缺的關係和連結強度。釐清研究定位後,可以直接挑一個有興趣研究室曾開出的職缺,看看他們的描述嘗模擬撰寫自己初版的Cover letter和CV。一開始我直接找範本來修改,在這個過程也能好好沈澱思考自己的目標和初衷,最後漸漸的收斂出自己的模板後,就能隨時套用修改。


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好好盤點一下自己的優劣勢。對我而言,優勢包含工作經驗,可以好好連結到申請計畫。其他優勢如做過的研究和該計畫的關係,相關競賽獲獎等。劣勢可能是大學GPA不高(但面試幾次也沒有人問)。不過也可先準備一下未來面試可能被問的說詞,畢竟“Pain is temporary, GPA is forever” 雖然這多少有影響,但是有機會透過其他方式去證明或努力補回來的。


3. 職缺投遞


第一次投遞職缺的那種奇妙的心情,讓我了解到理想是透過實踐才有意義。

全職工作邊準備申請,是不錯的做法,多了穩定薪水也少了焦慮不安,但代價是拖延。原定2023年初開始投遞,但到了年中還沒寫完Cover letter,最後因為台北住處的房東計畫年底後將不再續租,覺得搬家會很麻煩因此變成我的一個推力,開始認真刷職缺並在7月初投出了第一份職缺。但其實那時候相關職缺並不多,可能多少受後疫情和烏俄戰爭影響,也因此第一次投的職缺並不是接近理想研究的項目,也因此產生許多小劇場,例如萬一面試上了怎麼辦?!,但事實證明想太多,但這邊最大的體悟是,不論Cover letter完成度如何,直接來場實戰是最有效的精進方式!


一回生二回熟,接下來就陸續投遞職缺,經歷多次無聲卡或拒絕信,在期待與等待的焦慮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渡過了半年。最後統計總共投了18個職缺,共獲得4個獲得面試機會,下一篇將分享面試過程。



過程中像是攀上了目標山頂,卻發現是座假山頭,自我探索的路徑方延伸

Commentaires


DJ 的網站

©2023 DJ 版權所有。透過 Wix.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