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數年後的築夢路程 - 歐陸博士面試
- dechuanjheng
- 2023年8月24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2024年5月26日
繼上一篇分享了歐陸研究員準備過程,這篇主要紀錄面試過程的歷程。面試大概是準備過程中最刺激的階段,終於有機會從板凳球員區起身,走向球場。
基本問題如自我介紹要練得很精簡熟悉,說明過去、現在和未來,並設法回應至申請職缺。同時熟記常見的問題,例如工作、學術經驗,也得提前思考這個計畫可能面臨問題、挑戰和解決方式等。以及把握提問機會,以下就各個單位面試過程分享。
1 .第一回面試
University of Twente (UT),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arth Observation
特溫特大學,是荷蘭四大理工大學(4TU)之一,地理信息與地球觀測學院在這個領域中頗負盛名。主辦教授H-index高達69,主要研究領域是地質災害和複合災害分析。面試的項目是一個跨11國合作的大計畫,主要內容為動態天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和的決策平台開發。
面試過程 (30 min)
第一次收到面試感到既開心又矛盾!想說終於有人找我,想說當成練習避免太緊張,卻又很希望直接收到錄取。面試要求做10分鐘簡報,包含自介和對計畫的看法。簡報是我的強項,但還是花很多時間看文獻、順邏輯還有練英文表達。面試前有請外師幫忙順一下講稿,最後也有找學弟幫忙模擬面試,而幸好有測試,因為不熟悉Teams,提前處理了分享畫面和電腦存取權限問題。
面試當天共有6位面試官,一開始由主辦教授介紹計畫接著大家也簡單個別自我介紹,這時可以熟悉一下口音並緩解一下緊張心情,再來就換我自介和報告。簡報後由每位老師答詢,其中包含我沒準備到的”未來發表期刊的構想” ,另外有被一位教授稱讚簡報並詢問何時可以上工。最後由主辦教授收尾並請我發問,我問了些有關計畫後續的執行問題。面試整體氣氛不錯,過程中也有說有笑,面試後就是焦慮的等待…
面試過程 (30 min)
隔幾天下班在中崙市場吃晚餐時突然收到來信,看到”Congraduation!”還以為上岸了!結果發現是恭喜進入第二階段(阿還有第二階段?!),並出了兩題作業規定10天後先提交後續面試報告…作業都跟災害風險評估有關,包含兩頁A4的報告,以及提供了數據,要求用Python開發一套分析方法,他們將依據準確度、程式碼速度和優雅程度評估。另外這時教授也私信我提供的三位老師,請他們提供推薦信。然後我就渡過地獄般的兩週,協助撰寫三封推薦信草稿後,按時繳交又趕快製作簡報,根本就是壓力測試!!! 非常艱鉅…
到了第二次面試,主辦教授先說明這次共有3位入選第二階段,包含你只有兩位準時繳交XD 報告後由每個教授提問,換主辦教授時,突然拿出筆記本,並秀給我看他檢視我作業寫的密密麻麻筆記(有沒有這麼認真…怕),接著開始強度超越碩論口試的提問和戰火猛烈的砲轟…很快的隔天就通知結果”如果第一位沒有選上,希望可以保留您的職位”,簡言之獲得備1 (申請博士也有在備取的?!)…不過也很有意思,教授另提供了該計畫合作單位開設的2個職缺資訊,說有興趣的話他會幫我轉寄推薦,算是做足了情面。接著就換我去調適心情…
2. 第二回面試
University of Vienna, Geography and Regional Research- Physical Geography
維也納大學,是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主辦教授專長是地質災害。面試項目就是上次面試的教授轉介紹的,看了職缺要求主要找自然地理背景並精通德語?!,其實和我的背景有點差異,或許有人推薦還是有差。
面試過程(30 min)
有了上次經驗,加上是相近的計畫報告可以沿用,這次面試心態就輕鬆許多。面試問題也大同小異,不過換老師詢問時,突然來句 “I presume you can speak German, right?” 接著無情開啟德語模式,雖然小弟有德語初級A1但也快忘了,大概只撐了3句,不過老師還是給了勉勵,説台灣人居然會說德語覺得很不錯。整體相談甚歡,他們說很喜歡我的簡報,請我會後提供(疑?!),以及詢問了何時上工等正面訊息。
因為他們要趕聖誕節放假,面試後幾小時就通知結果。不過!仍然是備取一….Shortlist ,教授說明因為該計畫還需要在奧地利山區訪談,因此找了一位德語母語者,不過還是非常希望有機會能加入他們,有工作機會會跟我說。原本以為是客套話,結果事過半個月還真的說”可能”會有新職缺可以給我,但經過漫長等待還是沒有進一步消息,就處在一種好像上岸但又沒有上岸的尷尬處境好一陣子,一直期待有機會直接找到職缺固然很棒,但又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我的歸宿,但重點時沒收到明確的offer。但經過這次面試,也讓我多了許多信心。
3. 第三回面試
Helmholtz-Zentrum Hereon, The Climate Service Center Germany
亥姆霍茲是德國四大研究機構之一,單位是德國氣候服務中心。這個職缺關注氣候變化下城市氣候和人類熱暴露的模擬。會投這個主要因為上次面試沒上決定沾到邊的都海投一波,收到面試邀請時我也很納悶,反正都是練習機會。當時正好過年又確診,正值焦慮的等待前面可能的新職缺什麼時候會開出。
面試過程(1 hr)
這個面試時間非常有意思,包含主辦研究員和一位經理級研究員,前者主要問了基本題和計畫執行問題,後者似乎因為具有商管背景,問的問題很活,像是:如果找你來,你可以為這位主辦帶來什麼好處?我答了一些技術相關…被打斷,説不要聽這個!我緊接著說:啊,我可以邀請他一起去爬山!他就很高興說這是好答案!雖然我有準備簡報但他們說不用,就這樣一來一往尬聊一小時有點硬,加上問了很多很靈活的問題,感覺主要在觀察個人特質,這部分準備比較少就回答得不是很順,面完就覺得應該是真的來練面試的。最後結果過非常久才通知,都已經快忘了。
4. 最終回面試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Earth Observation Research
符茲堡大學,德國U15聯盟,也是倫琴發現X光的地方。地球觀測研究中心與德國航太中心(DLR)密切合作,面試的研究組-全球都市化與遙測(Global Urbanization and Remote Sensing)主辦教授便同時任職於德國航太中心。項目為結合衛星遙測與社交媒體資料應用於全球城市環境分析。
面試過程(30 min)
經過幾次面試,有找朋友討論面試的方式和策略,也看了一些教面試的影片學習更有自信的對談,加上有些經驗了,這次就比較佛系的面對。面試包含主辦教授和研究中心主管,主題和我本身的方向很接近,因此從自我介紹開始就可以很順的和計畫產生連結。主要由研究中心主管發問,但語氣有點逼人,一連串問了:工作經驗曾面臨的挑戰? 未來執行計畫可能的挑戰? 要如何處理? 用什麼程式語言使用過哪寫套件? 相關資料分析經驗等? 最後換我發問時,我轉而詢問教授從他的背景和經驗,對於未來都市和遙測研究兩者結合的看法,結果正中老師喜好便開始熱烈的分享近期研究,最後也問我可以上工的時間,並留下”All right! We will get back to you very soon!”
因為先前曾投過遙測相關職缺總沒下文,就覺得跨領域在德國好像很困難,因此沒有特別抱持希望,想說繼續維持步調前進,想不到隔幾天突然收到教授一封語氣不太一樣的Email,也沒有再出現惱人的備取字樣,就此展開新的路程。
4. 總結
回顧這段逐夢時光,或許前期的研究目標找尋和持續學習才是關鍵。
而申請過程中面對的焦慮與沮喪,是這個過程中必經之路。到歐陸做博士研究曾是研究所時期的隱晦的夢想,工作數年後曾覺得實現機會好像變低了,不過後來發現其實工作幾年再做博士研究在歐陸也算常見。但有時看到相同年紀的人卻已完成博士學位多少還是會羨慕。不過,晚開始可能也有好處,更清楚自己的目標,心態更為篤定,少了些自我懷疑與擔心。無論如何,大家都在追尋自我的道路上。
曾看到PTT前輩分享了:
"你永遠不知道別人要怎麼樣的人,你有沒有準備好,不是你決定的,而是別人"
面試時我們不知道對方要什麼樣的人,能做的只有多投多面試。很幸運的在歷經許多挫折和低潮後上岸,回想這一年來義無反顧的執著,總有命運引領我至此的感覺。
也要特別感謝公司帶給我的學習資源和環境、老師和朋友的支持與鼓勵。最後,總算在抵達德國後把申請心得寫完,在網路上留下足跡,希望幫助到有需要的人,也送給自己,作為未來面臨新挑戰時的回顧禮物。

Universität Würzburg 符茲堡大學主樓
Yorum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