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探索城市靈魂-都市發展理論

  • dechuanjheng
  • 2024年5月2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24年5月27日

發現在先前分享的都市計畫技師準備文章回響還不錯,因此想繼續寫一些文章,主要是從以前準備研究所、技師考試過程中的筆記中,轉化為文章並適當更新,因此如有筆誤也請告訴我:)


這篇分享都市發展模式理論,雖然是個抽象又偏歷史回顧的主題,不過我自己從中受益很多,畢竟瞭解了過去的都市規劃者如何思考,才有辦法解讀當今的都市問題,也就是從過去的都市發展哲學出發,並理解轉變的過程。


法國巴黎街景速寫,顏水龍,1970

這幅由顏水龍於1970年創作的《法國巴黎街景速寫》反映了一部分的生活情景與都市景觀,展現了城市規劃的體現是在常民生活中。(檔案來源:GAN_04_03_009,顏水龍畫作與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前言


都市發展模式理論在過去數十年中不斷演進,以回應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變化。這些理論不僅影響都市設計和規劃的實踐,也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價值觀和優先事項。本文將探討幾個重要的的都市發展模式理論(概述,未來或許再個別發展成獨立的文章),首先包括成長管理、智慧成長管理、新都市主義,並補充都市計畫技師、都市計畫高考等相關考題參考。



成長管理(Growth Management)


發展於1950 年代的美國,當時背景是城市向郊區擴張,想減緩都市蔓延並促進土地資源合理的有效分配,也就是透過政府的規劃,引導土地使用的區位、速度和性質。成長管理並非抑制開發活動,而是尋求適當的開發時機和地點,以減少環境、社會和經濟的負面影響。成長管理理念的演進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1. 成長控制時期(1950-1975):目標是保護自然環境資源,使用綠帶、成長管制線、總量管制、分期分區等工具。

  2. 綜合規劃時期(1975-2000):環境與經濟發展並重,使用開發影響費、發展權移轉、平價住宅等工具,限制土地發展。

  3. 聰明成長時期(1999年-):引導開發至緊密成長地區,兼顧環境、社會、財政、交通,鼓勵郊區居民回流,減少市中心犯罪和對汽車的依賴,促進步行和大眾運輸導向的發展(T.O.D)。

  4. 永續成長時期(2012年-):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永續發展。


智慧成長管理(Smart Growth)


於1990年代由美國環保署(EPA)及其他環保團體發起,是長期區域性考量的土地開發理論。提倡將成長集中在緊湊的步行城市中心,以避免無序擴張。同時強調政策制定和社區參與,建立具有社區共識的空間規劃方案。


策略包括以及土地使用與運輸系統的協調,例如透過政策誘因、開發需求,引導開發至適合開發處,並同時保護具有價值的開放空間、推動緊湊發展(Compact)土地混合利用(MIXUSE),創造適合步行的社區、保護具有價值的開放空間及鼓勵社區和利害關係人合作等。



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


在1990年代興起,從反對郊區化和都市蔓延出發,主要倡議者是是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因此相較於智慧成長,新都市主義更偏向於建築規範和都市設計的細部實踐)。其主要精神包括人性尺度、多樣性和可步行性,主張整個區域是可以被相似原則所設計。


並界定三個空間領域:

  • 區域:大都市、城市和城鎮

  • 鄰裡、社區、走廊

  • 街區、街道和建築


新都市主義利用建築和開放空間的配置,強調空間的密度、尺度、層次和聯繫性。新都市主義的實踐面向涵蓋區域、鄰里地區廊道和街道街廓建築,其策略包括:緊湊(compact)、混合使用(MixUse)、填充開發(Infill)、可步行性(Walkable)等。


這些方法強調都市紋理和歷史,旨在營造緊湊的都市區和大尺度的開放空間,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新都市主義的街道設計通常包括活動緊密、步行可及的方格街道佈局,建築退縮以提供行人停留空間,以及景觀美化。


一個典型的新都市主義案例是佛羅裡達州的Seaside,這個社區同時也因是電影"楚門的世界"中的電影場景而聞名。 (Source: Courtesy Duany Plater-Zyberk & Co. Updated illustrative plan of Seaside, Fla.)


建於 1990 年代瑞典斯德哥爾摩(SANKT ERIK)Sankt Eriksområdet 新都市主義街區,展現了新開發如何尊重歐洲過去的美學和現代需求,試圖恢復斯德哥爾摩的人文建築傳統,優先考慮公共空間。可以感受到規劃者實踐密集且多樣化的城市街道網格的佈局,該項目於2004年獲得新都市主義大會獎(Source: Stockholm växer)。



新都市主義的批判

新都市主義雖然有許多支持者,但也面臨一些批判。其起源反對郊區化和都市蔓延,但在實踐中,有時會導致新的郊區化現象。此外,新都市主義被批評為菁英主義,缺乏廣泛的公眾參與。其策略在交通、基礎設施和市場運作上也面臨挑戰。


小結


都市發展模式理論的演進反映了不同時期對於當下都市發展問題的回應,以及未來發展的理解和期望。儘管各有優缺點,這些理論共同促進了都市發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發展至今,規劃者對於理論的應用更需要了解當下的時代脈絡,以及適切結合在地特點,才能回應當下的空間規劃課題。



相關考題參考


最後拉回補充一些看到近期的考題,有一陣子,幾乎都市計畫研究所、國考、技師考等非常愛考成長管理,可以發現近年似乎有變少一點,不過還是有出現的時候,或是考目前的台灣規劃議題(如國土計畫)和成長管理的交互關係。



111年 專技高考 都市計畫技師:都市計畫與區域計畫法規

一、國土計畫法中規定直轄市、縣(市)之成長管理計畫內容應包括那些項 目?成長管理理念演進概略可分為那四個時期?當前我國直轄市、縣 (市)國土規劃有關成長管理作為推動到那個階段?試申論之。


108年地特三等 都市及區域計劃理論

三、我們經常可以從聰明成長(smart growth)、緊湊城市(compact city)與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等理論經驗,學習到城鄉永續發展概念,經常被應用於都市設計與都市區域(交通運輸)規劃案例。請申論與比較前述三者之特徵內涵。


107年高考 都市及區域計劃理論

三、隨著都市的不斷擴大,交通、開放空間、土地使用、住宅需求都產生問題,在 1990年代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開始被提出,至今已有相當多的實際開發案例,試請申論新都市主義的特性為何?(25 分)



希望這些躺在google雲端的筆記重建天日後有所幫助(至少我也好好複習了一下!從操舊業感XD ) 也建議在試圖理解這些資訊的備考生,準備過程不妨嘗試搜尋相關資訊,並整理出自己的筆記,印象會更加深刻!




Comments


DJ 的網站

©2023 DJ 版權所有。透過 Wix.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

bottom of page